2023年4月27日下午,著名海派艺术家、画牛大家、上海民盟书画院院长汪观清的雕塑代表作品《精气神·三牛图》正式落成云堡未来市,未来将永久陈列于上海之根、佘山之畔。这是年逾九十的汪观清创作的第三件大型公共雕塑作品,这件重磅作品捐赠给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所在地——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,是汪观清对上海千年文脉之源——松江的一份礼赞,也是与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之间的一段不解之缘。
雕塑《精气神·三牛图》坐落于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
作为海上艺术大家,汪观清也是以牛为创作主题的海派水墨代表人物,他自幼喜爱牛,对牛有一种无可言传的亲近感。牛的憨厚、倔强、任劳任怨以及造福人类的秉性,都深深地激励着他。汪观清与牛的艺术结缘走过了六十余年的岁月。汪观清的“牛”体现了中国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,而在现代社会和城市发展中,牛的精神品质更寓意着自强不息、稳健拓荒、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。
与牛结缘的前世今生
距离汪观清1961年首次创作《上学去》国画小品,汪老与牛的艺术对话已逾六十载。六十二年前,汪观清在上海郊区搜寻和“吸血虫病做斗争”的创作题材,一次偶然的经历,使他开始了画牛的历程。他看到俩兄妹牵着一头水牛在田边慢走,哥哥系着红领巾,妹妹俏皮天真,一片青草长在湖中小岛,老牛俯身驮起兄妹向河岸游去。这一幕,深深地印刻在汪观清的脑海中。
汪观清作品《上学去》
最开始,牛在他的笔下,是牧童短笛、蓼花深处信牛行的田园牧歌,是对诗意家园和土地的浓厚情结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生长于河泽广袤的江南徽州,故土之情融于淡淡水墨,耕牛象征的是踏实安稳的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。
艺术家为了把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创作中,使创作对象熟稔于心,对牛的痴迷,在汪观清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。观牛成为汪观清的爱好,他对牛的秉性、姿态、不同情境中的牛,都了然于胸。他不仅擅长画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牛,朝暮晨昏各种姿态的牛,坐卧站立、吃力劳作、闲散游水、苍老、稚嫩等种种不同形象、不同感情的牛,都进入他细致的观察与表现之中。真可谓如《庄子》里“庖丁解牛”的寓言一般,出神入化。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,正在于“由技入道”,经由技法的掌握而进入描绘事物本真道法的领域。
汪观清作品《不待扬鞭自奋蹄》
“一百多头牛,我一个星期就画好了,千姿百态的牛都在我心里。”牛群进入他的习作,奔牛更是成为他的作品。在画作《不待扬鞭自奋蹄》中,牛群奔腾阔步和雄健自强的姿态,对比于小童骑水牛上学的惬意,是一种全然不同的面貌。除了画牛,汪观清还写了《怎样画牛》《汪观清画牛》等书,他把对画牛的理解和感受写入书中,注入了趋于理性和完善的艺术思考,不再是单纯凭直觉和感性经验,更有了普遍规律的个人总结。
牛是最亲近的家人
在汪观清的身上,有着和牛一样坚韧与勤恳的品性。依靠自身的天赋灵性和用功,从画插画到接出版社的连环画约稿,靠一支画笔,他不但让自身才华被大众所认可,也支撑起了五个孩子一家老小的大家庭。初期清贫生活带来的压力,锻炼了他构思敏捷、下笔如有神的技法,他创作的高效率和精益求精的勤奋,渐渐在业内闻名。儿女眼中的汪观清,除了吃饭,几乎都在案头埋首创作。
牛在汪观清的心中,是一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,是无可替代的人间温情。汪观清四代家人当中,母亲、妹妹、儿子和孙女生肖都属牛。他笔下的牛,所寄托的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亲情。汪观清的母亲属牛性格也像牛,乐于助人、忍辱负重,在她的那个年代,将自己受接济得来的米熬成米汤分发给邻人,八十多岁仍然自己下地种菜和劳动。牛的坚韧和敢于吃苦,是母亲的形象留在汪观清心里的倒影。
在汪观清的画室中,还摆放着几件造型各异的牛的模型,为了创作牛的立体雕塑,他每周和家人聚会时,儿女们都齐聚一堂出谋划策,一家人亲乐融融的景象映衬着画室墙上挂着的《乳犊图》,画面中传递出的舐犊情深,正如汪观清次子汪大伟所形容的:“父亲画牛,笔下常常寄托的是对家人一份深沉的爱。”
汪观清作品《大武有力》原稿
牛!牛!牛!《精气神·三牛图》礼赞松江
汪观清画牛,一方面表达了他崇尚自然的心境,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牛的铮铮之气。2021牛年的新年茶话会上,习近平主席曾提倡的三牛精神“为民服务孺子牛、创新发展拓荒牛、艰苦奋斗老黄牛”,为国人的奋斗精神奠定了基调,这也是在新时代社会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质。
汪观清创作铜牛雕塑的模型
铜牛雕塑,是汪观清一改在纸上挥毫泼墨的做法,首次让自己的“牛”站了起来,从二维的平面进入了立体的空间中,从此汪观清的“牛”从墙面走下了地面,也走进了普通市民和南来北往人群之中。如今,上海已有三座著名的“牛”雕塑,一处是位于外滩的上海金融牛,一处是矗立于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的《大武有力》,还有一处就是刚刚在松江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揭幕落成的《精气神·三牛图》。
汪观清向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创始人方彬捐赠雕塑作品《精神气·三牛图》创作原稿
《精神气·三牛图》大型雕塑作品云堡未来市落成剪彩仪式
松江被誉为“上海之根”,这片沃土孕育了灿烂的“广富林文化”,自古就被称誉为“金牛之地”,流传着“天牛下凡广富林”的传说。而正是在广富林文化的滋养中,松江衍生出绵延千年的丰饶文化。松江的繁荣与“牛”有着不解之缘。作为海上国画艺术家,汪观清对松江有着不一样的崇敬之情。松江不但是“上海之根”,在艺术领域也曾名家倍出,黄公望、董其昌、张大千,以及画坛独树一帜的“松江画派”,都是海上艺术家们心中的高塔。近年来,松江传承文脉,深耕史脉,吸引不少艺术家走进松江,艺术氛围日益浓厚,汪老亦深感欣慰,于是便埋下了为松江的艺术再添一力的心愿。此次捐赠铜牛雕塑《精气神·三牛图》,是汪老创作的第三件雕塑作品,落成于松江,以“为民服务孺子牛、创新发展拓荒牛、艰苦奋斗老黄牛”的新时代“三牛精神”,再次续写和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踔厉奋发、继往开来。
坐落于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的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,自开馆以来一直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、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为立馆之本,成功策划举办了“奋斗——新中国岁月回响”红色主题艺术展、“城·长——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”、“一个甲子的光荣与梦想——海上艺术家庆祝‘南京路上好八连’命名60周年主题书画展” 等有特色、有意义、有影响力的主题大展,为人文松江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。
汪观清为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题字
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的创始人方彬先生,作为一名红色文化艺术品收藏家,与汪观清先生也是忘年之交,早在筹办美术馆之初,即得到了汪老的宝贵建议和大力支持。艺术百代美术馆开馆举办第一个大展“奋斗——新中国岁月回响”红色艺术主题展,汪老不惜在百忙之中拿出作品展览。2022年,艺术百代美术馆举办第二个大展“城长——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”,汪老不但拿出来自己的作品参展,还带领上海人物画苑10位海上画家创作了10幅优秀的主题作品,为展览带来了浓浓的海派艺术底蕴。2023年4月25日,是“南京路上好八连”命名60周年纪念日,汪观清60年来三画好八连,对这张上海精神名片有着深厚的情义,在他的倡议下,艺术百代美术馆于2023年4月27日,举办了“一个甲子的光荣与梦想——海上艺术家庆祝‘南京路上好八连’命名60周年主题书画展”,展出了汪老及众多海上画家关于“好八连”的主题作品。
汪观清与方彬董事长
方彬董事长与汪观清、童世平将军、汪大伟院长一起在人民广场地铁站《大武有力》雕塑前合影
方彬董事长参观“耕——汪观清绘牛六十载作品分享会”画展
汪观清的三牛雕塑作品,不仅作为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,更是将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,融注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当中,初心是让牛的精气神被更多普通大众感知与领会。汪观清曾经在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时,创作《百牛封》,用宣纸特制纪念信封,共计百枚,并分别画上墨牛图,盖上纪念邮戳。2021年4月,汪观清的第二件铜牛雕塑作品《大武有力》,永久入驻于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。汪老创作的第一件铜牛雕塑《金牛迎春》,也捐赠给了自己的家乡安徽省歙县。这些寄寓着希望和祝福的作品,为民众带去强劲的牛气与好运。
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所在地云堡未来市,通过推广传播美育和艺术走入大众生活公共空间的方式,让文化气质和艺术精神被更多人接纳,汪观清先生的《精气神·三牛图》此次永久落成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的雕塑广场,未来将惠及更多民众,实现“艺术地生活,便是生活的艺术”的美好愿景。这组雕塑带着“牛转乾坤”的气魄与充沛的生命力,在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“人文松江”扎根,也让三牛精神在更多民众的心中生长。三牛雕塑在城市美育综合体云堡未来市的落地,承担起城市和社会美育的重任,传承着新时代弥足珍贵的三牛精神。